2011年2月19日 星期六

中國古人類的起源疑義

考古證據之一---建始人化石到長陽人化石,再到鰱魚山、伴峽小洞遺址,以及伴峽榨洞遺址,這些發現足以證明現代人類在我國的發展具有連續性。清江流域的長陽地區就發現了距今近20萬年的早期智人——“長陽人化石。而此次考古中,長陽地區的伴峽小洞發現了距今13萬年左右的舊石器及人類用火遺跡,鰱魚山發現了距今12萬至9萬年的人類用火遺跡,而伴峽榨洞則發現了距今2.7萬年的舊石器和人類用火灰燼層。建始人的生活時代距今約為215萬至195萬年,屬於人類的早期成員。建始人發現於湖北省建始縣高坪鎮麻劄坪村,清江流域發現的建始人生活於距今200萬年以前,與非洲古人類的年限相當。清江流域的長陽地區就發現了距今近20萬年的早期智人——“長陽人化石。

http://www.tianyabook.com/kepu2005/2005kg/051.htm

  但是依據「人類遷徙遺傳地理圖譜計畫」,世界上所有的現代人,無論是亞洲人、美洲人、歐洲人,都是由東非直立人進化而來。他們在5-10萬年前,開始向世界各地擴散。大約15萬年前,在東非分化出了很多人種與部落,其中就已經包含了現在的黑、棕、黃、白四個人種的祖先。Y染色體上的M168是目前發現的一個很古老的突變位點,這是人類在要離開非洲時產生的突變,大約發生在10萬年之前。那些棕色人、黃種人就是帶著這個古老的突變開始向世界擴散。除了非洲以外的現代人都具有這個位點的突變。10萬年前,地球處於冰川期,大部分陸地被冰川覆蓋。整個海平面比現在低120左右,許多海床裸露在地面。在東非,各個部落擁擠在這塊炙熱的土地上,搶奪著有限的食物。或許是頻繁發生類似於現在的盧旺達種族清洗事件,一部分人開始走出非洲。“又過了幾千幾萬年,現代人在Y染色體基因突變M168基礎上又出現了2個突變類型,M130M89.前者發生在8萬年前,後者發生在45千年前黃種人走出非洲的時間要比棕色人晚了近5萬年。
  但他們的擴散速度很快。他們只用了棕色人1/5的時間就到達東南亞。從非洲遷徙來的黃種人先抵達緬甸,在那兒形成南亞語系。漢族和藏、苗等少數民族本出同源,中國人的祖先源于東非,經過南亞進入中國。這支南亞先民經過多次遷徙及體內基因突變,逐漸分化成為各個民族古老的澳泰語這個語系祖先的形成是在2萬多年前南方的北部灣。黃種人走出非洲的時間要比棕色人晚了近5萬年。 最早提出漢藏同源的是中國的一些語言學家原本在語言學界認為南方的侗傣語和漢語最接近,後來發現與漢語最接近的是藏語。藏語中大多數字的發音在中國東南部的方言中都能找到,而且字義相同。藏語和漢語之間存在的不是一般意義的對應關係,而是系統性的一一對應。在語言上,漢族和藏族表露出非同一般的關係。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宿兵于1996年在DNA中找到了漢藏同源的證據。他發現漢人和藏人在M122以及在M122分支M134上都有相同的突變。宿兵通過對Y染色體主成分分析,發現藏族的突變頻率與漢人最接近,這意味著在藏緬語系的諸多民族中,藏族和漢族最接近。他們分化的年代約在5000年前。
(重要)漢藏兩族分化的年代約在5000年前。
華夏56個民族和東亞、東南亞各民族都是由南亞語系的先民分化出來的,因為他們身上都帶有M122的突變。 M122突變大約發生在三萬年前,那時中國陸地上的許多山脈被積雪常年覆蓋。除了有少數棕色人在黃河、長江流域活動,更多的地方顯得空茫一片。這時候,在東南亞的緬甸一帶,黃種人的部落已經取得一定勢力,棕色人不斷向南退縮。“當中國陸地上的冰川不斷地消融時,一支帶有M122突變的南亞語人群開始進入了中國。”目前發現關於南亞語先民進入中國後的分化路線有3條,共有2個入口,一個是在雲南,一個是珠江流域。其中一支沿著雲貴高原西側向北跋涉,他們最終在距今1萬年前的時候到達了河套地區,黃河中上游的盆地。這批漢藏語系的祖先也被後人稱之為先羌,他們也就是漢族與藏族人的共同祖先。這一支南亞先民在出發時的頭顱還很圓,又因為地中海貧血基因的關係,出現了大鼻子、厚嘴唇等特徵。但他們順著江,走著河谷,從雲南來到甘肅,人體形態也發生變化。而到了高原之後,不再受瘧疾影響,加上缺氧,地中海貧血基因的人不容易存活。於是存活下來的人,臉都變得很長,線條、棱角變得剛硬、如同刀削。在漫長的行進中,他們使用的語言也發生變化。有一種理論認為,這是口耳相傳所帶來的變化。聽的人覺得你在講另一個字,復述的時候就變成另外一個音了。
(重要) 華夏56個民族和東亞、東南亞各民族都是由南亞語系的先民分化出來的,因為他們身上都帶有M122的突變。 
(重要) 在三萬年前,那時中國陸地上的許多山脈被積雪常年覆蓋。除了有少數棕色人在黃河、長江流域活動,更多的地方顯得空茫一片。這時候,在東南亞的緬甸一帶,黃種人的部落已經取得一定勢力,棕色人不斷向南退縮。一支帶有M122突變的南亞語人群開始進入了中國。南亞語先民進入中國後的分化路線有3條,共有2個入口,一個是在雲南,一個是珠江流域。
(重要) 帶有M122突變的南亞語人群開始進入了中國。南亞語先民進入中國後的分化路線有3條,共有2個入口,一個是在雲南,一個是珠江流域。

若從基因學來看,華夏56個民族及東亞民族都是從南亞語系的民族分化出來且最早始於距今(2011年)的三萬年前,那距今數百萬年前的像是北京人、元謀人等從何而來??最重要的是依基因學來看,黃種人走出非洲的時間要比棕色人晚了近5萬年。因此結論上,考古學上的發現竟與基因學上的發現竟有矛盾,但考古學的發現是真實不假,且基因學的科學也是真實不假,因此有下列問題待查距今數百萬年前的像是北京人、元謀人等人種難道是原住民?抑或是距今數百萬年前的像是北京人、元謀人等人種,早在數百萬年前就已存在於中國大陸?還是距今數百萬年前的像是北京人、元謀人等人種沒有後代傳世至今,致使北京人等人種之基因無從驗查起??但筆者假設--
1.兩波外走論--非洲在數百萬年前早就有第一波人種來到中國大陸而成為北京人與山頂洞人等人種!而後在距今三萬到五萬年前才有數批人種從非洲走出到中國大陸,這是第二波!

2.一中一非說---早期的北京人與山頂洞人人種早原生於中國大陸,且有其後代於中國大陸繁殖,而後距今五萬年前才有如上所述的外來種從緬甸與西藏地區進入中國大陸!

3.在考古學與基因學衝突結論下,還有一種可能即是基因學的樣本無法對北京人及其後代取樣所致!



2011年2月18日 星期五

歷代人口追查


漢代人口數
漢太祖元年(前202年)人口數在500萬左右。此後由於奉行黃老政治、與民生息,到漢武帝時期的領土擴張,人口數量大幅提升。據《漢書·地理志》的記載,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有12,366,740戶,口數為57,671,401人。
由於中國歷史早期農業發展集中在黃河流域,故人口密度分佈為北多,南少。若以淮河秦嶺為界,北部人口佔據85%以上的比例,以南人口佔據不到15%的比例。人口數超過500萬的司、豫、冀、兗、青、徐五州均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帶,這五州的人口總數佔全國的55%。首都長安周圍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13]。人口數量在200萬以下的有交、涼、並、朔方四州。揚、荊、益三州的主要人口分佈在成都平原南陽盆地太湖平原寧紹平原
新莽末期,自然災害頻發,天鳳四年(17年)估計有5600萬人口,但是由於王莽變法失敗導致隨之而來的赤眉綠林之亂和軍閥混戰,造成期間大量人口死亡。至建武中元二年(57年)時,全國人口數量僅2100.7820萬,僅相當於西漢元始二年的36.427%。後人口開始恢復增長。據《續漢書·郡國志五》所載,永和五年(140年),全國有戶969.8630萬,口4915.0220萬。至永壽三年(157年),全國有戶10,677,960,口56,476,856,已大致恢復至西漢極盛時期。東漢的人口分佈又有變化。新莽末東漢初,大量的中原人民為躲避戰火向長江流域遷徙,南方人口升至全國四成。口數超過500萬的有豫、荊、揚、益四州。荊益兩州的人口都增加了一倍,揚州人口也增加了四分之一。南方人口增長的同時,北方大部分郡國人口減少。東漢末期喪亂,到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全國人口又只有1885萬人;只相當於125年前的三分之一。




三國時期人口數 三國時期三國時期人口數 三國時期人口數三國時期戶口流動表
年代戶數口數備註
東漢漢桓帝永壽三年(157年10,679,600戶56,476,856人
蜀漢漢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年200,000戶900,000人
蜀漢漢後主炎興元年(263年280,000戶1,082,000人於蜀亡之際,人口數含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
孫吳吳大帝赤烏元年(238年600,000戶3,000,000人其中兵八十萬。
孫吳吳末帝天紀四年(280年530,000戶2,535,000人於吳亡之際,人口數含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後宮五千餘人。
曹魏曹元帝景元元年(260年663,423戶4,432,881人
西晉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2,495,804戶16,163,863人
西晉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3,770,000戶18,850,000人於晉統一中國後,此為晉朝戶口最多時期。
註:本表東漢及西晉的人口數據源自[27]。三國人口數據源自《通典卷第七.食貨七.歷代盛衰戶口》。數據僅比較差異,實際上的戶口數會比較高。這是因為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戶口數據受到部曲、軍戶或是戰亂等因素使得有隱瞞或不列入統計。

南北朝人口數
魏晉南北朝戶口流動表
年代戶數口數備註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2,495,804戶16,163,863人
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3,770,000戶約18,850,000人此為晉朝戶口最多時期
前燕幽帝建熙十一年(370年2,458,669戶9,987,935人十六國春秋》-前秦錄
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906,874戶4,685,501人
南梁梁武帝大同五年(539年不詳約11,000,000人
南梁梁武帝太清三年(548年不詳約12,000,000人
南陳陳宣帝太建九年(577年600,000戶2,400,000人
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5,000,000戶30,000,000人文獻通考》說「此時戶口最盛,比晉太康倍而餘」。
北魏於爾朱榮亂後,分裂成東魏、西魏時(534年3,375,368戶未詳
北齊幼主承光元年(577年3,032,528戶20,006,880人
北周靜帝大定年間(581年3,599,000戶約9,009,614人
隋高祖開皇九年(589年7,000,000戶約40,000,000人
隋高祖開皇十七年(597年不詳44,500,000人
隋世祖大業五年(609年8,907,546戶46,019,956人此為隋朝戶口最多時期,隋初僅三百五十九萬戶。



唐朝戶口流動表
年代
戶數
口數
備註
隋煬帝大業二年(606
8,907,546
46,019,956
此為隋朝戶口最多時期,大體上恢復了四個世紀以前東漢時期的戶口數。
隋恭帝義寧二年(618
1,800,000
不詳
李淵廢隋恭帝,唐朝成立,即唐高祖。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2,190,000
不詳
只是隋朝極盛時的四分之一。
唐太宗貞觀二年(628
2,900,000
不詳

唐太宗貞觀十三年(639
3,040,000
不詳

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
3,600,000
不詳
貞觀之治後期。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
3,800,000
不詳

唐玄宗開元二十年(733
7,861,236
45,431,265
開元之治時期。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
8,348,395
45,311,272

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
9,069,154
52,880,488
唐朝人口超過隋朝極盛時的水平。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
8,914,790
52,919,390
此為唐朝人口最高的一年,同年發生安史之亂
唐肅宗乾元三年(760
1,933,134
16,990,386
安史之亂後期。


中國凡在太平盛世時的人口增加率為百分之十,戰爭狀態的減少率則不定!